智能问答   微信           

武汉市地质灾害现状-爱游戏app官网入口

武汉市地质灾害现状

武汉市地质灾害现状

2011-08-20 10:59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索 引 号 分    类 国土资源、能源
发布机构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发布日期 2011-08-20
文    号 发布日期 2011-08-20
有 效 性
      1、地质灾害的种类
      武汉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岩溶地面塌陷、滑坡、崩塌、河流冲蚀塌岸等突发型地质灾害和膨胀土胀缩变形、软土压缩变形等缓变型地质灾害,其中尤以岩溶地面塌陷、滑坡、崩塌、软土压缩变形等地址灾害影响最大,破坏性最强。
      2、地质灾害分布
      地质灾害分布主要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总体呈点状分布于市域内。岩溶地面塌陷分布于汉阳、武昌、洪山及江夏等有隐伏碳酸盐岩分布区;滑坡、崩塌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软土压缩变形和膨胀土胀缩变形则分布于长江、汉江冲积平原、垄岗区;河流冲蚀塌岸分布在长江、汉江等河流沿岸。根据现有资料统计,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共50处,分布于10个区内。
      3、地质灾害发育规模
      全市地址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其中,滑坡发生在8个区,共16个,总方量129607.5m3;塌陷发生在5个区,共7处,总方量11990m3;岩溶地面塌陷发生在4个区,共10处,总面积5.1×104㎡。
      4、地质灾害危害程度
      据不完全统计,我市地质灾害已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215.5万元,死亡人数28人,经济损失主要由岩溶地面塌陷造成,而死亡人口基本由滑坡、塌陷造成。
      5、地质灾害概况
      (1)岩溶地面塌陷
      区内上石炭系——下二叠系栖霞组、下三叠系大冶群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岩分布较广,地表除在江夏区乌龙泉、黄金塘以及蔡甸区侏儒、美娘山、奓山等丘陵区出露外,大多隐伏地下,其溶洞、溶隙发育,含丰富的裂隙岩溶水,在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抽取地下水)作用下,自1931年以来,先后在武昌丁公庙、江夏区马鞍山井田、汉阳中南轧钢厂、武昌阮家巷、陆家街、毛坦港、市司法学校、青菱乡烽火村、江夏区范湖乡金水村、乌龙泉京广线等十处地方发生了岩溶地面塌陷,塌陷总面积达5.1×104㎡,灾害发生频繁,灾情严重,成为截止目前武汉市区域内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类型。特别是2000~2001年岩溶地面塌陷灾害集中爆发,损失之巨前所未有:2000年2月市司法学校发生岩溶地面塌陷,面积达2500㎡,教工宿舍、学生食堂等处墙体开裂,严重威胁师生的安全,直接经济损失达300余万元;2000年4月,洪山区青菱乡烽火村乔木湾发生岩溶地面塌陷,产生19个陷坑,最大陷坑长54m,深7.8m,塌陷造成10余栋房屋倒塌,大面积农田毁坏,由于各级政府措施得力,使150户、990人及时撤离,才未造成人员伤亡,但直接经济损失达600余万元,间接损失500余万元,成为有史以来武汉市最大的一次岩溶地面塌陷灾害;2001年5月30日~6月2日,京广线江夏段1241 070m处两侧距中心线6m、15.3m处产生两个陷坑,导致京广线列车经过该段减速缓行,经济损失600余万元。市域内的岩溶地面塌陷灾害严重地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极大地破坏了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同时也影响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2)滑坡、崩塌
      主要分布于新洲、黄陂、江夏、蔡甸、洪山、汉阳等区内采石场、山丘等地形起伏、高差较大的地段,在地质构造、降雨、风化等自然因素及切坡建房、开山采石等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灾害规模较小(体积最大仅2×104m3),但个别灾害产生的经济损失及社会影响较大。
      江夏区金水闸凉亭山北坡,1998年大雨期间山体发生多处崩塌,其中有的块石达2~3吨,2003年7月12日因多日连降大暴雨,再次诱发山体开裂,最大裂缝宽0.5m,深达1m余,由于受危害岩的直接威胁,迫使住在危岩下的一栋两层楼房中的14户68人搬迁,此外,危岩尚威胁金水闸集贸市场的安全。
      蔡甸区侏儒镇天堂山因采石场形成高50m的临空面,又处在顺向坡上,岩性为二迭系栖霞组中——厚层状灰岩夹黑色炭质页岩,其中的炭质页岩厚0.46m,破劈理发育,滑体范围受三组结构面(裂隙)控制,裂隙既破坏了岩体完整性,形成一个活动性岩体,又便于降水入渗软化炭质页岩软弱夹层,降低岩体的抗滑性能。最终于1997年7月3日1.8×104m3土石方发生整体滑坡,致使9人死亡,9人受伤,4辆拖拉机被掩埋,直接经济损失达60余万元。1999年11月3日江夏区郑店街鸽子山采石场同样也因在较差的地质条件下采石而发生崩塌,造成10人死亡,3人重伤,直接经济损失达80余万元。2002年11月湖北省林科院采石场发生滑坡,伤1人。
      城区内的山体在连续降雨作用下也会产生一些小型土质滑坡,如1998年7月在汉阳区龟山坡麓发生四处土质滑坡,总体积金约3000m3,危害不严重。
      此外,堤防工程因年久失修及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欠缺,也出现了一些滑坡,如1999年汛期汉南农场向新大队东荆河大堤发生大面积滑塌,市政府及时组织动员各方力量进行抢险加固,才未溃堤。
      总的看来,武汉市滑坡、崩塌虽然规模较小,但个别点危害较严重,特别是人员伤亡,全市崩、滑地质灾害造成27人死亡,占因地质灾害死亡总人数的96.4%
      (3)河流冲蚀塌岸
      武汉市踞长江与汉江交汇之地,江岸线长,受新构造运动和河水流态的影响,河道变迁摆动强烈,而岸坡多以土质岸坡为主,主体结构多为粘性土——亚砂土——粉细砂层等多层结构或者为亚砂土——砂层,其土体凝聚力差、结构较松散、抗冲刷能力弱,岸坡在江水冲刷侵蚀作用下,掏蚀坡脚土体,形成临空面,使土体稳定性降低、失稳而产生塌岸。
      汉南区大咀岸坡由亚砂土夹粉砂组成,1992年发生塌岸后进行了人工护砌,但是东段(未护砌)在江水的冲刷掏蚀下又产生塌岸,长约500m,塌岸高度达5——7.0m,距离大堤仅80m左右。
      蔡甸区杨树湾汉江段,岸坡坡度大,土体结构为填土、亚砂土、淤泥质亚粘土、粉细砂。堤内溃口湖水在枯水期通过粉砂层向汉江排泄,潜蚀作用显著。上世界80年代初在岸坡埋设排水涵管,管口对接未封实漏水,致使土体长期泡水,抗剪强度降低,加之90年代初在岸坡上设厂、建房,土体上部荷载增大,于1992年2月5日出现1条宽1——2cm裂缝,随后逐渐扩大,2月9日凌晨发生大规模塌滑,塌滑体长250——300m,宽30——50m,塌滑垂直高度3——4.0m,12栋房屋倒塌,工厂停产、搬迁,直接经济损失达124万元。
      (4)膨胀土胀缩变形
      我市膨胀土多零星分布于武昌、江夏、新洲、黄陂等龙岗地貌区内,岩性为中更新统冲洪积网纹状粘土、含砾粘土,呈硬塑状态、裂隙发育、密度大,矿物成分为蒙脱石、水云母和高岭石,该类土虽承载力高,但具有有一定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中偏弱胀缩变形特征。
      新洲区毕铺有较大范围的因膨胀土胀缩引起的建筑物变形破坏,变形边线为房屋山墙、纵、横墙体的开裂,裂缝多发生在门、窗等部位,呈倒“八”字型和不对称倒“八”字型,纵墙裂缝呈斜裂缝,沿砖缝延伸。同时地面开裂、水泥地坪隆起。开裂房屋为砖木结构平房,基础为条形砖砌,埋深0.5m左右,紧临排水沟处地面开裂严重,建筑开裂在建后3——5年内发生。
      此外,黄陂区横店京广铁路桥东侧公路边坡护坡也因膨胀土胀缩变形而屡修屡垮。
      (5)软土压缩变形
      区内软土主要为淤泥质土和淤泥,在汉口、武昌、汉南、新洲、江夏、黄陂等地沿江、河一级阶地及湖泊周边地段都有较大范围的分布,软土埋深一般2——10m,厚度一般3——7.0m,局部地段厚度达16.0m以上,小者厚度仅0.5m,软土层一般为单层,局部地段(如北湖、涨渡湖等地段)有二层甚至三层。软土含水量大、孔隙比大、呈流塑、软塑状态,具触变性、高压缩性和流变性的工程地质特征,因而在软土分布区因地基基础处置不当,易引发地基沉陷、不均匀沉降等地基基础破坏。
      汉口前三眼桥桥苑新村18层住宅楼,下伏软土埋深10m,厚达1m,采用桩基,由于基坑开挖未按方案实施,造成工程桩大量倾斜,并形成部分三类桩,将地下室底板抬高两米,埋深达不到规范要求,削弱建筑物整体稳定性,又在歪桩上接桩,竖向荷载形成分量,导致严重倾斜,楼顶部倾斜位移达2884mm,最后于1995年12月26日实施爆破拆除,直接损失达1000万元。
      新洲区双柳街街家湖、万家咀、滨湖、齐头咀等村处于涨渡湖区,其下付沉积有较厚的湖积淤泥质土,而当地建房多采用浅埋的条形基础,导致当地房屋普遍产生不均匀沉降,轻则墙体开裂,重则成为危房,继而倒塌,致使当地住户一般每隔6——10年就要重新建房,据初步统计有204户856人受到影响。
 

附件:

 打印   下载   关闭 

关联链接

网站地图